破邪显正

学诚法师--“国学热潮”佛弟子被忽悠了


        学诚法师,俗名傅瑞林,1966年出生,福建莆田仙游人。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,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。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。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。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。现任全国政协常委、全国青联副主席、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、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、中国佛学院院长、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、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、福建佛学院院长、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、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、北京龙泉寺方丈、《法音》主编、《福建佛教》主编等职务。


学诚法师:


        在民间掀起国学热的今天,有不少的佛弟子被"忽悠",都认为传统文化是佛学的基础,都把常修的佛门功课放下,全心投入国学的功课学习,有些甚至认为国学更能利益众生,违背三皈的誓言,违背缘起的正见,与佛教渐行渐远,最终告别佛门,令人扼腕叹息。


       世间的伦理道德,与各宗教的基础戒律,的确有相类同之处,对世间伦理的教导也有相似之处。祖师大德在封建社会以儒冶国的环境下,曾有过方便调和的言论,如说佛门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类,说三教皆圣人之教,皆可淑世利民辅佐皇化等,又说儒家冶世,道教冶身,佛教冶心,这些方便的偕世说法,让很多外道大加利用,历史上有过很多的邪教,都是用这种调和论,故意混淆宗旨愚弄百姓,酿成社会祸端的事不胜枚举,思之令人寒心。


        众所周知区别各教的标准是发心与目标,如果以求升官发财子孙兴旺,或建功立业名留青史。或为积功累德,求生天堂,享永世之荣光,这是世间的善法,无论他们的言行多么的高大上,多么的令人感动,都不能纳入佛法的范围。


        佛教的修行,是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摄持下,与出离心相应的行为属小乘法,只求超出生死轮回,与菩提心相应的行为属大乘法,要与众生圆成佛道。


        佛之教法虽分五乘,一人天乘,二声闻乘,三缘觉乘,四菩萨乘,五一佛乘,既称为佛法,就是发心为成佛而修行的各种法门,虽然前后深浅不同,但发心相同,所以称为佛法。


       莲池大师多次开示,世间都说三教一家,切不可认为平等,同一颗树尚有根枝叶之分别,须知佛教为诸法之根本,诸法乃佛教之枝叶也。虽然外相上有类似之处,发心与观智却截然不同,千万不要求迹象而迷本原。凡不是发心求了生死,求证无上菩提的行法,都不是佛法,这是唯一的标准,凡佛弟子皆须谨记。


       世间之大善人之所以不能称为菩萨,就是他们没有发菩提心。也许有人会问说,佛教门中也有"增上生"与"决定胜",其中增上生不就是世间善法吗?应该知道虽求世世增上,但终极的目标却是圆成佛果,所以不可等同于世间之善法。


        至於说国学更能适应社会,更能为社会接受,所以更能利益众生,佛教不能如国学那样自由宣传,为利益众生应该放弃佛法,全力传讲国学。这种谬论由来已久,甚至有些僧人为弘扬佛法,为给信众佛法基础,认为国学根底不行,做人都不会,那能学好佛法,就放下佛法不讲了,专讲《论语》《弟子规》等,着实令人无语。


        要知道佛教的法门,是从三皈纳体开始,依四依止法,守五戒行十善,修学各宗教法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空正见的摄持下次第深入,自有其严密的修学体系,本不必借世间教法之方便,更不至於舍本逐末,弃佛教之教观法门於不顾,求诸於孔孟之道,转求转远,波波度一生,终身不见道。


       佛法讲求"契理契机",既要契合空性与如来藏理,又要契合众生之宿世善根,为求契理所以应以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摄持,为求契机所以有五乘佛法的方便接引,两者之中偏向任何一边皆失善巧度化。


        契理契机,不偏不倚的中道行才是佛法,不可为适应社会的环境而不顾出离心与菩提心,只顾埋头行世间善法,更不可为博得"通家"的虚名,用世间善法解读佛典,违背空正见的大般若智慧,唯有行中道也就是八正道法,才能自利利他,同圆种智。